我与软件
之所以会选软件工程专业,算是意外选择的连续后果吧。高一时,因为自己成绩不错,家长便让选择理科。那时的自己对文理没有太多的感觉,直到进入高二,发现自己理科成绩越来越不好,尤其是物理成绩,而对文科更感兴趣。没办法,已经不能再改变选择,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。报志愿的时候想报师范类院校,将来当一名老师。然而,由于分数原因,最终被调剂到这个专业。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的想法让我留了下来,也缺乏再来一次的勇气和决心。个人感觉学软件的条件一般,我更喜欢偏文科的东西,不喜欢太过抽象复杂的东西。经过一年多的学习,对软件谈不上热爱,也谈不上讨厌。
一开始进入大学,就有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。期待中的大学生活是多元化的,而大学课堂是互动的,活跃的。结果来了之后,发现专业课老师有些照本宣科,本想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选修课,但是发现很多选修课也是有些“水”吧。在学院内,个人感觉学校对本专业的重视不够,硬件设施不是很好吧。初入大学,有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种活动,也参加了学生会。这个过程中还是比较有收获的,认识了一群比较志同道合的朋友,在一起做了一些感兴趣的事。在已经过去的这些时光里,虽然不是喜欢这个专业,但仍然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(虽然分数也不是很高),但更注重的是学习的这个过程。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,这点还是比较重要的。正如下面这篇博客中谈到的“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,如何更高效率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,主要取决你平时自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。”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中,学会高效率,高专注度的学习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。将来毕业企业要的应届毕业生就是一张白纸,这些白纸吸墨能力的高低决定你能否找到好的工作,而吸墨能力高则主要是基本功扎实、自学能力强的体现,并非一直以为的丰富的“实习经验”。
我觉得国内大学目前无法做到如同国外的大学。首先与中国国情有关。国外大学的教学理念与中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,所以一时难以改变。国外的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要比国内学生更主动,国内学生大多数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,也就是更被动的接受知识吧。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765339-847817.html
工科专业的学习,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。软件的学习,更加离不开实践。大一下进入了工作室学习,在综合比较后,发现自己更喜欢前端技术,于是就开始学习有关前端的知识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会按照书以及视频中的例子,自己再敲一遍,加深理解。自己目前做过最大的项目就是上学期JAVA EE课程的个人作业——一个新闻管理系统,实现基础的增删改查功能。由于之前自己学习的是前端技术,后端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。在最初的环境配置,到数据库连接,到最后成功的完成一个小项目。期间遇到过很多问题,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,以及他人的帮助,解决了这些问题。
最初自己想成为一名前端工程师,随着对这个行业的深入,现在更想成为项目经理。这对个人素质就要求更高了,除了要对技术的熟练之外,还要学会处理团队内部矛盾,以及掌控一个项目顺利实施的能力。目前的规划就是,认真学习技术,在学习前端技术的同时,涉猎后端相关内容,了解行业信息,掌握行业动态,为将来做准备。
最后,希望自己所学有所用,以此自勉。